首页 名著导读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9篇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9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书——名著阅读清单 年级 必读名著推荐 自主阅读推荐 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白洋淀纪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书——名著阅读清单
年级必读名著推荐自主阅读推荐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白洋淀纪事》作者:孙犁
《湘行散记》作者:沈从文
《西游记》作者:(明代)吴承恩《猎人笔记》作者:(俄)屠格涅夫
《镜花缘》作者:(清代)李汝珍
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作者:老舍《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创业史》作者:柳青
《海底两万里》作者:(法)儒勒·凡尔纳《基地》作者:(美)阿西莫夫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作者:(英)J.K.罗琳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美)埃德加·斯诺《长征》作者:王树增
《飞向太空港》作者:李鸣生
《昆虫记》作者:(法)法布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卞毓麟
《寂静的春天》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八年级(下册)《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朱梅馥编者:傅敏《苏菲的世界》作者:(挪威)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朱光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名人传》作者:(法)罗曼·罗兰
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作者:艾青《泰戈尔诗选》作者:(印)泰戈尔
《唐诗三百首》注:清代孙沫选编(共选77位唐代诗人三百余首作品)
《水浒传》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世说新语》注: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蒲松龄
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吴敬梓《围城》作者:钱钟书
《格列夫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简爱》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作者:(俄)契诃夫
《我是猫》作者:(日)夏目漱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一

海南省海南中学   初二(11)班 王康皓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朱光潜先生对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赞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纳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说的那种“义务”。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种爱,一种源自于知恩图报的理所当然的爱,而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的酬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的时候,请把孝敬当做义务而非报酬,尽心尽力地感恩,就像小时候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的样子。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句话其实不是不通顺,而是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裕和贫穷,才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生命的顽强和心灵的脆弱,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从来不赞同种族歧视、战争等令人发指的事情,谁都不想这些坏事发生。但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总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凉风、三九天的阳光、新一年的春雨,抚平着、温暖着、滋润着读者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二

八(3)班  张冉辅导教师:王玉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              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三

乐清市乐成第一中学2018级6班 叶晓静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我深以为是。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

      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朱先生如是说。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

      “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

      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先生是这么说的。或许与我本身的性格有关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时光”。一壶清茶,一卷诗书,一架藤椅,一帘好景,加一年数百变幻的岁月与一日更替不绝的时光,所为神仙逍遥,我怡然自得。对我而言,“静”比“动”更能纾解愁情,原是那袅娜的青烟,是可以燃尽世间纷扰繁杂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

      在谈“静”中,朱先生指出人生乐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静”是指心灵的空灵。唯有做到心灵的空灵,才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去领略,去感悟。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闲,闲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在前头曾提到,最近由于学习之事,我有些许烦恼,而我与朱先生也在文章会友中渐渐熟识,他便在《升学》一信中告诫:“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能我之前错误地定义了学习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认真完成的事情,却不是一件务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的兴趣,取决于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需要对我的选择负责,而我的选择服务于我的生活,我将学习看作一种义务而将其与我的生活分割开来,那它必然成为我的负担,那我便不可能将其杰出地完成了。

      论述至此,大都为鄙陋之言,观点浅薄,不曾有条理。我才疏学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阅罢此书,我在前行路上便会多一位挚友了吧。

              指导师:揭彩玲

 评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先生把对读书、运动、社会、情理等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其中,指引着读者学习,给他们送去阵阵暖流。晓静同学的这篇读后感,从内容上看,可见从书中习到了解愁的方法和对“静”之道领悟。特别是对静的理解,晓静同学从书中所得到联系自身,感悟到:静是心灵的空灵,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青年人多浮躁,不妨从一卷诗书、一壶清茶、一架藤椅、一帘好景中去觅得宁静。由此可见,晓静同学是领悟先生笔下静的真谛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仅适合青年人读,所有人都可以拿来读一读,用以勉励、反思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看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年轻时插队,种地、挑粪、拉煤什么活都干,但是再忙再累,也没有放弃读书,放羊拾粪的同时,看书背字典。他说青春是奋斗出来的,也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印证了这句话,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提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榜样。所以,我们更要坚持读书,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以能力成就自己、教书育人。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就如我们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涯里,要把握好学习的机会、学习资源与成长锻炼平台,不断提升自我。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确树立人生梦想,并为之付诸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做好每个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我们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复一日的不断奔走,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还包括闲暇、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年轻不意味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我想,还有很多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五

朱光潜先生在本书中谈论了读书,教育,朋友,静、动,体育,升学选课等众多话题,其中读书与写作使我非常有感触。“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一本书,须笔记纲要、文中精彩的地方以及你自己的见解。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阅读仔细,刺激你思考。”其实类似的建议在其他读物上也屡见不鲜,但道理虽懂,实操起来却是十分困难。回溯自己的读书过程,严肃文学看一遍便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时间有限,但未知却无限,而自己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更多的了解那些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在部分时间里选择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是缓解焦躁、负面的情绪,而严肃文学不仅立意深刻,背景宏大,甚至很多叙事措辞也需要花时间去研究,所以我自然更愿意选择那些让自己放松,收获快乐的“快餐文学”。“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输入固然重要,但是输出才是关键。很多人看到别人写的精彩文章,往往认为我也可以,只是不写而已,或者认为我要写肯定比他写得好,但是没有作品,一切都只不过是自已的意淫而已。”
对此,我也一度有这样的感觉,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十分容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一旦自己动笔就会发现,私以为的那些普通作品也是经过反复思考,精密布局的,而自己很可能无论如何都达不到。所以写作不仅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练习的过程,所谓实践出真知,写作尤为如此。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写作的着眼点分为情、理、事、态,其中情和理要求作者必须有真实的感受和见解,只有有感而发才更能引人入胜,而没有基础的硬写,则会让文章空洞无物,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而事是记录,态是描写,相对容易,练习写作可以把这两点作为切入点。
“情”指喜怒哀乐之类主观的感动,“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来的条理秩序,“事”包含一切人物的动作,“态”指人物的形状。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朱光潜先生在该书中阐述的想法与我们青年人很契合,这是一本值得广大青年一看的好书,好书能够经历沉淀,对现世以及后世都能起到积极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六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段彷徨迷茫的阶段,尤其是青年朋友更是处在云里雾里的恐慌之中,因此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一位良师益友,他不必是遍览群书的博学之士,也不必是历经沧桑的奇人异士,他只需要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平凡人,可以给我们建议指引方向。然而令我们低头慨叹的是,当下青年无不感慨知音难求,知己难觅,在我们周围缺少一位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人。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恰如一道曙光让我们从叹息中抬起头来,这本书给我们青年打开了一扇窗户,让迷茫的我们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青年而言,我很钦佩朱光潜先生在美学方面的素养,即使没有见过这位大家,我也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亲切、平和,尤其是他的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字中透露出的淳朴、自然、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一种见字如面的和蔼,让人立刻感到轻松得能够像老朋友那样卸下心防,促膝长谈。尤其这本书他采用了书信体的方式与青年交流美学、人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会被复杂生涩的专业词汇所困扰,也不会只拘泥于深奥的理论泥沼,反而让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深刻的启迪。那些平时我们避而不谈的美学艺术修养等话题被他谈得明晰透彻,让人在娓娓的语言中感受出一代美学大师的思想境界,从而为充实自己的思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想起朱光潜先生曾用“此身,此时,此地”做其座右铭。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读来、品来,我辈当自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这本书无疑是这位长者对我们青年的期望和教诲,无论在读书、作文、为人、辨别是非都得以“此身,此时,此地”作为标准确定自己的人生和修养并以此成就自己一身的事业。阅读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这本书以“你的朋友 孟实”的口吻讲述,给读者带来一种很自然朴实的感觉,一点没有大家的架子和长者的高姿态,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是朋友间的亲密。全书采用书信体的方式以十二封信针对青年面对的不同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而真诚的解答,那种同情理解将心比心的态度跃然纸上。从书的内容上看,朱光潜先生以其对青年的殷切关注和关怀所谈问题都是贴近青年身边的实际问题,关于人生,文艺,美学,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话题更是给迷茫的青年朋友点亮了明灯。这本书虽然成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但内容对于当代的青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在“谈中学生与社会活动”中提到的学习知识和革命对应当下青年学习和就业的问题,很有指导意义地告诫我们青年应该有担当,应该全面发展自己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要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能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再如在“谈多元的宇宙”时指出应该立足问题的本身所处的环境看待问题,不能偏离环境的基本规则;在“谈升学与选课”中劝告大家生活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与自己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在“谈人生和我”中强调无论生活幸运还是遭遇磨难都是无伤天地之和,生活就是生活本身,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而他却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朱光潜先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叙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青年是国之脊梁,青年是人类的希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馈赠有志青年一生的礼物,激励着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同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丐尊先生为本书做的序里说的一样,“青年为国家社会的主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是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青年一代正是努力学习吸收知识,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时候。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要勇敢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引领时代。好的书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从哪一方面都能使我们从中受益,都让我们更有深度地思考和阅读,朱先生曾说过“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此,请允许我向全校师生推荐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们在书中共同探寻人生问题的解决良方,感悟一本好书散发的美丽馨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七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朱先生《谈读书》这封信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亦是如此,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认同。就像在天大开学第一课上校长讲的那样,学校给我们提供知识,而我们不可能永远待在学校。我们需要学会自己去学习,培养学习的习惯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谁能想象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终南山已经84岁了,他的精神状态可以说是不输80后,他为了能够做工作仍在坚持健身。这样的高龄还能有这样的身体与精神状态,不由得让我敬佩。同时,我又感到惭愧,作为青年人我们更要有朝气、有活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次疫情也更让我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救人把自己包裹起来的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和牺牲奉献,将疫情拦截在医院里,将我们隔离在安全中;医务专家们用专业的解答,权威的解惑,使我们从恐慌变得淡定;深入疫区报道的记者们,利用他们的专业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疫情和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感人场面;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重返各自的岗位,利用自己的专业,日夜奋战,才有了那么多方舱医院的出现、物资的补充、病人痊愈的奇迹,也有了全国更多城市远程的办公,远程会诊,线上的课程……这一切都源于知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多读书,获取知识,武装自己,未来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为祖国奉献我们的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八

姓名:杨晨悦   班级:八(5)      指导老师:许雪     

我们的生活太躁。看完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作为一个平凡的青年人,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一生都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脚踏实地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初看题目,我以为朱老先生是不念过去,读到最后才明白,作者说的是摆脱,指的是果断,指的是舍得。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谈动》、《谈静》等。《谈动》中,朱老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我们总是倾向于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保持尊严不打;想要抓狂疯闹我们硬要保护自己的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应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动是人的一种天性,只需顺从这种天性,人才会感到快乐。《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彩的多了,应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复杂的情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的趣味。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大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我们多么渴望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静心是我们成功的最大的捷径,认定一个目标,便要专心致志地向那里去。把其余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不因他人喜厌而改变自己,不因他人指指点点而假意周旋,违背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成功之人必知道什么该舍,该如何舍才能换来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鸣蝉舍弃外衣,得以自由高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九

作者:8(10)班:张雪辅导教师:张苗苗

五月的阳光依旧惬意,抽出时间录于其中,轻轻翻开这本书,书的芳香沁人心脾,这一往事触动了内心深处。

          一谈读书第一封信就是督促青年读书,朱光潜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另外一种乐趣,这就说明了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祝先生希望青年找到了养成读书的习惯,永生受用,我们青年要坚持读书,终身学习,成就自己,报效祖国,二动与静宣泄的办法在于动,朱先生这句话可太对了,人生哪能事事顺心,对于排遣烦恼,朱先生提出两种办法,把自己看得伟大的。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到,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对于烦恼当然不值得的看待。总之我们不止于此一时的奔走,停落时,还有闲暇和生活,在白茫茫中,在尘世喧嚣中丢开一切,自己想自己不继续清醒。三谈珍惜与遗憾朱先生告诉我们,青年应该在这宝贵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留遗憾不辜负自己,生命每个瞬间都是宝贵的抓住当下,全力以赴,珍惜眼前,慢慢知情,绝不让自己后悔。四谈人生与未来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还是培养兴趣。人生规划非常重要。我们要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有所成就,总之做好每一个抉择,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可能都在黑夜里彷徨过,希望我们即使走着独木桥,但仍要坚定信念,这12封信,值得进行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之十

作者:八6班   陈秋逸 辅导教师:李自梅

《给青年的12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生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以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复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10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45分钟的专心听课,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的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和活力。 人生的一半乐趣得于动,另一半得于静,我们只有动与静相结合,合理规划,让自己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有一个富足的思想,才能拥有人生最大的快乐。 作者在《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略,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年人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怀揣着这些信念前进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追忆似水年华》名言名句赏析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于1913—19...
四大名著都提到的一个人,是谁?

四大名著都提到的一个人,是谁?

一个?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关羽。 《三国演义》就不用说了吧。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

名著导读 |《骑鹅旅行记》走进作者+艺术特色+好词好句+习题检测

关注书评 它是一部畅销百年的鸿篇巨制。 它是一部在瑞典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书。 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

《百年孤独》:作品赏析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

《百年孤独》:内容导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